每年高考,孩子的填報就成為家長的頭等大事,為孩子準備一個理性的規劃方案,特別象中醫看病,既要拓寬視野全面考慮,又要垂直視角追根究底,望聞問切必不可少,辨證施治重中之重,從孩子升學規劃、就業規劃、生涯規劃和人生理想的角度分析,給出發展性的計劃和規劃,協助家長和學生審時度勢,量力而行,制定可持續發展的高考填報方案并具有一定調整變向可能的設計。
淮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院多年來致力于淮安本地化的高考志愿方案的設計與制作,陳浩老師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在春節期間為大家撰寫本文,供大家參考,特別是2022屆高三考生的家長及時關注:
一:選專業、選學校要認識自己。
學生(家長)能夠在高考填報中理性選擇,首先要解決是否能夠對自己理性判斷的問題,沒有客觀的自我認知,學會選擇無從談起。
1)從學科分數的角度,看懂自己。
學生、家長,在高考填報中,從高考各科分數,高中歷次重要考試和高考模擬考試的分數,分析適合什么學校,適合什么專業,相對來說具有重大參考價值,但需要特別注意問題的是,復讀生和靠瘋狂刷題贏得成績的學生,把一時的成績當成自己的學習能力,可能導致嚴重誤判,進入大學后遇到挫折,無力回天。往往這一問題的表現是:家長、孩子只填報熱門專業,不考慮實際的學科學習能力。2021屆有一名高分入讀中國農業大學的學生,填報時不聽勸告,選擇了計算機方向,入讀一學期后準備轉入工商管理專業。其原因很簡單,學不動,能力局限,當初對自己分數的盲目自信已蕩然無存。
2)從測評量表的角度,解讀自己。
霍蘭德測評,MPTI職業性格測評,多元智能測評等心理測評量表,各有千秋,應用廣泛,實際使用中值得注意的問題是:
A 測評老師的專業能力是否能恰如其分地解讀;
B 學生是否正向理解,真誠客觀地配合測評。
這兩方面的因素都會嚴重干擾測評結果,導致對于學生實際能力和訴求的評價與評估,不準確。
3)從學科思維的評估,內觀自己。
舉例說明:
A 語文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造思維。
B 數學包括:直觀想象,數據分析,抽象能力,邏輯推理,數學建模。這些能力的建立不是一個卷面分數可以全部呈現的。歸根結底,學習知識的理解力才是未來學業的根基。很多情況下,學生把對于學科成績賦予自己的成就感當做興趣,也會嚴重干擾實際判斷。例如:一個屢屢獲得作文大賽獎項的同學,卻沒有議論文、記敘文以外的寫作嘗試和習慣,自認為喜歡文字創作,值得商榷。
4)從課程預習的過程,預判自己。
我們服務的學生,大部分學習主動性比較好,面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充滿期待與憧憬,提前介入大學課程的自學和預習,是學生順利完成高中過渡到大學學習的必經之路,提前了解本專業的課程難度,學習重點,公共課程的學習困擾,都會為大學的取得較好的GPA打下堅實基礎。
在學習了解課程中認識專業,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5)從生涯體驗,職業體驗的角度覺悟自己。
客觀上講,能夠在高中生涯課程中學習,已經是難得的機會。能夠及早介入生涯體驗、職業見習,都是學生認知水平的體現。從生涯課程中了解大學學科內容,了解未來職業場景,了解自己興趣所在,都會為正確理性地選擇專業方向奠定扎實的基礎。這里可能面對的問題是學校未必重視,家長未必配合,學生未必理解,生涯體驗的價值與意義被分數需求的壓力擠占。只知埋頭拉車,不知抬頭看路,甚至出現南轅北轍的困惑。
二:選專業、選學校要學會認識專業。
1)從課程設置的角度分門別類,形成專業群組概念。
本科專業設置,過于復雜、相似,近似專業難以辨識。從課程設置重疊度認識專業內涵,很好地解決了專業不易區分的困擾。也解決了專業選擇梯度排列、排隊時的選擇困難癥。家長和學生不僅從課程設置分析判斷,還可以從專業人士的分析中獲得相關信息。
2)從課程內容的難易預判未來機遇。
學生從自身高中學習能力分析,客觀理性判斷自己進入大學的學習能力,比較困難。其實學生可以通過高三假期從慕課、嗶哩嗶哩、可汗學院等免費網課學習中獲得自己的判斷,避免學生入學后調整專業的困擾。很多不負責任的自媒體和一部分咨詢師,誤導學生,告訴學生入學后可以換專業,請大家好好看看每個大學學生轉專業公示的具體數據,就會發現這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坑。理解我們招生計劃設置的老師都知道其中難言之隱,什么專業多少人基本上都有定數,這個計劃不是大學有權隨便更改的,所有很多大學招生宣傳老師的承諾不過是文字技巧而已。因此提前準備,未雨綢繆,是必然的選擇。
3)從本科專業對應讀研方向思考升學規劃。
今年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高達457萬,高考已經是普及型教育,未來擁有理想的就業機遇,研究生文憑幾乎成為標配。為了讀研,本科就要選對專業,為將來的學碩、專碩預判道路,對研究生考試選擇專業方向至少有所了解。
4)從就業數據分析預判職業走向。
自媒體的發達實現了知識的快速傳遞,良莠不齊也是不爭的事實,信口開河者不在少數,因此更多地了解大學就業報告,了解大學讀研升學內容必不可少。從博雅數據庫、麥可思研究報告、軟科、青塔、易度排名、中國教育在線等專業研究機構數據中了解就業實際情況,更加可靠,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讀懂未來的升學和就業可能性,
5)判斷什么是好專業?
學得會,學得好,愿意為之終身奮斗的目標。可以成就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專業。
A 擁有智力壁壘的專業選項(力學,精算,物理,設計學類)。
競爭對手相對少,升學就業不煩惱,競爭對手學不會,減少競爭心不累。
B 擁有市場規模的專業選項(食品科學與工程,金融學,計算機,物聯網類)。
市場規模有體量,就業規模才像樣,工資隨著學歷高,頂尖人才搶著招。
C 擁有場景進化的專業選項(海洋科學,材料科學,防災減災科學與工程)
場景進化最宏大,日新月異常變化,技術突破機遇多,成就自我常開掛。
D 擁有剛性需求的專業選項(臨床醫學,保險學,制藥工程)
剛性需求永不老,人人需要不能少,就業加薪趕緊追,學術文憑要求高。
E 擁有科技機遇的專業選項(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工程)
每個時代都有寶,抓住薪酬就挺好,人生不過幾十載,逐浪潮頭逞英豪。
F 擁有跨界跨科的專業選項(醫學生物工程,農業電氣化,歷史建筑保護工程)
跨科跨界成風潮,內容繁雜如牛毛,一旦學成修正果,升學就業都好找。
G 專業擁有階層地位的選項(管理科學,法學,教育學)
社會分層從未少,金字塔尖機會好,生存環境人人羨,綜合素質才確保。
H 專業——擁有國家戰略的選項(海洋工程類,航空航天類,兵器類)
人生奮斗必須搞,國家戰略指向好,學歷要求高大上,智力天賦不可少。
三:選專業選學校應該借鑒什么?
高考終身一次,家長沒有經驗,也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尋找咨詢機構,借鑒數據系統已經成為必然,但機構眾多,系統林立,如何辨識,如何獲取有效且值得借鑒的信息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1)選擇專業咨詢機構多聽多看,兼聽則明。
咨詢機構眾多,家長要優選:
A:擁有一定規模。
B:從業經歷長。
C:既往經驗足.。
D:社會聲譽良好,
口碑幾乎成為家長決斷的唯一條件。缺乏足夠判斷力的家長會從既往家長的口碑中,獲得依據。
2)從國家戰略,策略分析理解未來專業發展。比如政府工作報告未來國家發展重大戰略,例如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報告,香港各個大學在廣州和深圳紛紛設立校區的趨勢等內容,理解發展帶給內地考生的升學機遇。
3)從大學科研機構角度看待專業的機遇和自身發展的關系。
例如中國制造2025計劃,例如各個大學近期建設的重點實驗室,例如國內大學吸引世界名校博士、博士后的專業方向。
4)從獨角獸企業的科技創新、技術儲蓄、積累方向,看自己的專業選擇,職業機緣。比如特斯拉,企鵝,百度,阿里,華為等大廠儲蓄人才和技術的方向。
5)從職業投資人視角看未來的人才需求,選擇專業:
投資人在社會突飛猛進的進程和演繹變化中,具備獨特的視角,預判未來十年以內的走向和趨勢,眼光犀利。審視發展,度量趨勢是他們的基本功。從投資人對未來行業預判的經驗中,汲取對人才需求的分析,預判孩子的就業發展就會具有前瞻性,而且是相對客觀和現實的判斷,很少好高騖遠的期盼。因此了解投資人真金白銀的走向將是未來就業和選擇的重要標志。
四:選專業、選學校,新、舊高考應該注意的重要問題。
1)高考填報——平行志愿,從招生計劃中看懂深挖選擇規則。
警惕名校為了收到優秀學生,在招生計劃中設計的跨學科大類招生計劃。是否有你無法接受的專業,若有慎重考慮,入校后的二次分配,GPA成績的好壞,決定了入校是否能夠避開這些無法接受的專業。入校后成績不理想,選到自己心儀的專業就會成為泡影。
2)新高考從院校設置條件不充分中理性選擇。
新高考改革已經執行省份達到二十三個,在院校設置的專業錄取條件中,必要條件,家長學生容易接受,但很多學科專業的選課要求中應該充分考慮的條件是否滿足專業課的要求,往往是本科學習當中可能的陷阱。
以河北省計劃為例:北大醫學部護理學專業,專業設置要求只是物理,如果學生沒有生物化學的基礎也可以填報,但你入校后的專業課程沒有化學生物基礎,你能無師自通,或者用高三假期就能補回來三年的化學、生物知識?想當然的填報就是萬劫不復,無法正常學習的坑。
五:選專業選學校的辯證規則。
重點來了,選專業、選學校到底該怎么選?
1)學科能力的匹配原則
無論如何選擇專業要預判自己的學科能力,掛科退學不是小概率,攤上了痛不欲生悔不當初,會嚴重挫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甚至一蹶不振。
2)個人興趣的真實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至少不能反感和厭惡,選專業至關重要,在升學中二次調整困難重重。
3)讀研、讀博的彈性原則
升學規劃中既要考慮學生讀研、讀博需要考慮的專業方向問題,也要考慮學生如果不繼續升學,就以本科就業將會面臨的現實。在升學和就業成長軌跡中有彈性考慮。
4)升學、就業成長的素質原則
讀研讀博,就業入職,不僅是文憑的價值,更需要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需要學生在讀書期間,聞窗外事,參與實踐,磨礪錘煉,成為更好的自己。
六:高考填報到底優選專業還是學校?
結論:
1)優選專業就是優選名校,因為名校的形成是以專業培養品質構建為基礎。
2)優選專業,新高考的改革已經以人為本,確定優選專業為準的填報方式。
3)優選專業奠定了升學和就業的方向。但在繼續實行平行志愿的省份,作為學生,對交集廣泛的專業都能接受的前提下,有一些專業是培養智慧的核心,是腦力培養的最高境界,比如哲學,社會學,歷史學專業是可以考慮優先沖擊學校。
4)香港各個大學提供給入校新生跨專業,跨學院,甚至跨歐美頂尖大學的學習機遇,多元培養是鍛造頂尖人才的杠桿,家長的視野是學生丈量世界的前置條件,多元填報能夠更好地保障學生選到理性的大學和專業。提前申請香港各個大學也是學生應該考慮的選項。在國家大力支持下,香港各個政府資助高校,在深圳和廣東各地迅速建立分校,未來升學機會優于其它城市和省份。
2022年是江蘇省執行新高考落地之后的第二年,仍然存在多元化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孩子的志愿設計思路就顯得尤為重要,建議各位家長提早行動起來,做好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