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健康照護服務管理系統推廣,健康照護師新職業的發展將攪動一池春水,形成一片藍海,逐步形成健康照護新業態,帶動健康產業大發展?!敝袊芯啃歪t院學會近日發布的《健康照護師:新職業·新業態·新產業》(以下簡稱“報告”)如是指出。
報告具體分析了健康照護師這一新職業的發展將帶動健康照護新業態、新產業的六大趨勢,其中包括未來將會對就業創業帶來的影響:健康照護師從初級、中級、副高級到高級、特高級共分五級,不同級別有不同的職業技能和待遇標準,與傳統生活服務類職業相比,具有成長性強、美譽度高的特點,將可以吸納大量農村閑置勞動力、城鎮失業人員、退役軍人、初高中畢業未就業學生和大中專院校畢業生。
事實上,近兩年新職業不斷涌現,自2019年4月份以來,人社部等部門已向社會正式發布了4批56個新職業。而健康照護師是于2020年2月被正式納入我國職業分類大典。
人社部發布的《新職業—健康照護師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把該職業定義為運用基本醫學護理知識與技能,在家庭、醫院、社區等場所,為照護對象提供健康照護及生活照料的人員。從健康照護師分布的行業來看,醫療服務業、康復服務業、養老服務業、家政服務業以及孕嬰服務業等是主要分布行業。
據界面職場了解,當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國中長期發展的基本國情。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6億人,與2010年相比上升5.44個百分點,該數據也表明,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而在老齡人口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已達4500多萬,殘疾人則為8000多萬。
此外,自2015年實施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我國每年出生人口達1400-1700萬。在此背景下,如要解決慢性病診療、康養調理、生活照料和慰藉陪護以及孕產婦嬰幼兒專業照護等問題,僅有生活照料單一技能的保姆和護工是難以滿足當今社會健康照護的需求。而健康照護師新職業的發展,將充分滿足老、弱、病、殘、孕、幼各類對象不同層次多元化照護服務需求。
界面職場此前報道稱,當前,全國多省市已發布“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其中,不少省市則是通過入職“紅包獎勵”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養老服務業。人社部聯合多部門印發的通知也指出,將實施“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要求2020年至2022年,培養各類康養服務人員500萬人次以上。而健康照護師正是康養服務人員相關職業(工種)之一。
人社部發布的《新職業—健康照護師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曾對分布在各個城市、各個行業的1817名健康照護師進行詳細調研。從年齡來看,46歲以上占比過半,35歲-45歲次之,占比27.08%。從機構性質分布來看,48.76%的健康照護從業人員在民營企業工作,29.3%在公益二類事業單位,18.71%在國有企業工作,1.38%在中外合資企業,其他類型的機構有1.85%,可見各種性質的照護機構都有健康照護師的需求。
此外,從月收入水平分布來看,目前89.04%的健康照護從業人員的實際月薪酬待遇超過5000元,特別是北上廣等大城市金牌月嫂等崗位的月收入過萬。
值得一提的是,從健康照護師從事該職業前的就業情況來看,45.9%是農村富余勞動力,26.97%是護士轉崗或兼任,15.02%是城鎮下崗職工(無業或靈活就業),6.66%是初中和高中畢業之后未升學的人群(兩后生),0.61%是復轉軍人,其他占比4.84%。這也意味著,健康照護師這一新職業的發展解決了部分人的就業問題,這與《健康照護師:新職業·新業態·新產業》的預測相吻合。
同時,《新職業—健康照護師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也指出,我國“一老一少”健康照護人員缺口大,成為千萬家庭痛點。養老、孕嬰、住院期間病人照護等領域普遍存在從業人員短缺、專業化水平偏低、服務質量不穩定、服務缺乏監管等問題,尚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健康照護師這一新職業主要是面向老年人、孕產婦、嬰幼兒和病人,提供生活照料、預防保健、營養改善、康復護理、心理慰藉等服務,在市場上非常具有競爭力。據有關預測數據,未來5年我國健康照護人員市場需求量在500萬以上。
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主任袁良棟則表示,健康照護師是對現有育嬰員、養老護理員、家政服務員職業內涵的擴展和豐富,是當前社會健康照護需求高質化的體現。健康照護師的出現將會為相關產業的發展培養專業化和職業化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同時也為健康照護服務產業發展所需人才資源的市場配置提供技術支撐。